点击 ➡️ 加入dom/sub ⬅️
spank.sp自己的社区
“你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而是要先激发起人们对于海洋的渴望。”
“在我短暂的人生中,从十几岁起,始终被一种‘凡事俱已来不及’的绝望感所缠绕。我总是觉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已经过尽,而我在那时间中无所作为,已经形成了再也无法重来的浪费—今后的人生都不过是拖着那样的‘不足’勉力前行罢了。这便是我长此以往的哀愁。”
“我感觉没有希望。”——许多抑郁病人的抱怨里都会说到这句话。而会失去希望感的,又岂止忧郁症患者。
希望感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各种各样的正面影响,这一点早已得到证明。
那些充满希望感的人,睡眠、运动都会更多,吃的食物更健康,也以更安全的方式发生性行为。
TA们也会更少患感冒、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抑郁症。在癌症病人中,充满希望感的人中有更高比例的人康复。在学生中,那些希望感更多的人成绩更好。
“希望感”的高低水平甚至能够用来预测SAT、ACT考试的成绩。
在情侣中,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情侣对生活满意度更高,也更有可能走得长久。
但,尽管希望感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却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并不能那么容易地拥有它。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望,反而更容易控制我们,占据我们的头脑。
希望感是可以获得和提高的吗?当我们感到无望时,该如何应对和改变?
今天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希望感”。
什么是“希望感”?
希望感是一种信念——“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同时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力量去实现这一点” 。
希望感中有一个核心的因素,是“agency”,意思是说,我不但觉得未来会好,我还觉得我是实现这个未来的重要力量。
那些拥有希望感的人,不仅仅有一个目标或愿望,他们还有一套实现目标的策略,同时有强大的动力去实施这些策略。
希望感和“乐观”不一样,乐观是一种“不管怎么样事情总会变好”的价值观,它强调的只是空泛的“一切会好”的感觉,乐观的人并不一定像拥有希望感的人一样,会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更好的未来——他们也许只是盲目地期望。
“充满希望”与“盲目乐观”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同影响,盲目乐观并不能像希望感那样,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好处。而一个悲观主义者一样可以怀有“hope”这种情绪。
希望感和目标/愿望不同。那些充满希望感的人不仅仅是拥有一个目标或者愿望,在TA们对未来的设想中,包含了多个领域内的目标和愿望。如果仅仅是一个目标没有能够达成,TA们并不会让整艘希望的船沉入水底,而是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寻找新的可能的目标。
希望感既关乎情绪,也关乎行为。我们大脑内的两个区域被证明与“希望”的感觉是有关联的:当我们感觉到希望时,大脑的前喙扣带皮质会变得活跃,它位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交叉处,是管理我们情绪的区域;此外,前额叶皮质也和希望感正相关,它是激发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区域。
最有影响力的关于希望感的概念理论是C. R. Snyder在1994年提出的。
他认为,“希望感”是这样一种思维方法:拥有积极的目标,认为自己能够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并拥有强烈的动机去使用这些路径达到目的。
它包含两种思维方法:一个是路径思维,即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不止一种)方法来达成目标,是一种“我会找到方法来完成它”的信念;另一个是代理人思维。
“The sense of agency”是指一种主观觉察,意识到是自己创造、处理、控制着自己的意志行为。
有希望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运用路径、策略来达成目标。
“希望感并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助理教授John Murphy说,“你还必须坚持,不断为其努力。”
希望感的3个组成要素,
以及绝望感的3种类型
希望感具有三个组成要素,也就是说,拥有这三种要素往往希望感水平比较高。
①依恋
是指感到能够持续地信任他人,并愿意和他人建立连接、互相支持,会产生亲密和爱的感觉。
在依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开放”两个因素。
②掌控
也被称为赋权,即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有能量的,并且自己的能力在他人那里也能得到证明。
③幸存
它是与负性事件相关的。幸存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你不会让自己长期地困在坏的情境里,你能够有办法找到出去的路;二是即便经历了一些负面的事件,你也能够坚持积极的想法和感觉。
拥有这三个要素的人不仅更充满希望,也会拥有更强的修复力,即在承受打击之后恢复的力量。
我们常常会失去希望感,由绝望感取代。
因此讨论希望感,就不得不讨论绝望感。Scioli在《焦虑年代里的希望》中提出,以上三种要素的缺失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绝望感。
他列举了3个大类、共9个小类的绝望感:
第一大类绝望感:异化感及其分支
①异化感- 依恋要素缺失:觉得自己在环境中被排斥,得不到外界的爱、关怀和支持。
②被抛弃感- 依恋要素和幸存要素缺失:觉得自己是被世界和他人遗弃的,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
③平庸感- 依恋要素和掌控要素缺失:觉得在群体中得不到积极的评价和认可,缺乏成长的机遇。
拥有这三种绝望感的人,会感觉非常孤独和凄凉。
第二大类绝望感:无力感及其分支
④无力感- 掌控要素缺失:觉得权力被剥夺了,自己不能作为自己生活的主宰,没有能力向着让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
⑤压迫感- 掌控要素和依恋要素缺失:觉得受到了(个人或集体的)压制或压迫。
⑥有限感- 掌控要素和幸存要素缺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怀疑自己的生存可能。这种感觉在那些非常贫穷、有身体残疾或学习障碍的人身上非常容易出现。
拥有这三种感觉的人,会忽视所有积极的方面,将负面的情绪个性化。
第三大类绝望感:宿命感及其分支
⑦宿命感- 幸存要素缺失:总觉得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就要被耗尽而不可逆转。这种感觉在那些被诊断绝症,或者认为自己有不治之症的人身上经常出现。
⑧囚禁感- 幸存要素和依恋要素缺失:这种感觉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感觉受到了(个体或集体的)束缚,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这种束缚可能是身体上的(被囚禁),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被虐待、冷暴力)。另一种类型是“自我囚禁”,是个体自己认为自己困在不好的关系或被束缚的境况里。
⑨无助感- 幸存要素和掌控要素缺失:觉得自己非常容易受伤害,感受到恐惧和不安全,但却无法摆脱,也得不到外界任何的帮助。
拥有这三种感觉的人,会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进行消极的预言,失去生活的勇气。
如何应对无望,以及获得希望感?
当人们着眼于障碍时,TA们就会开始丧失希望感。
当我们一旦开始有绝望的感觉,就有可能将情绪不断泛化,直至完全丧失希望。
那么,绝望的感觉是可以改变的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希望感?
答案是肯定的。
“你很难避免自己感到无望,但你可以控制自己对这种感觉做出怎样的回应。”
CBT(认知行为疗法)中检验和改变错误认知的手段是比较有效的应对绝望感的方法,它能够帮助你应对前述三种类型的绝望感。
如果你陷入了极端孤独凄凉的“异化感”中,你可能犯了“度人之心”的错误认知。
你可以试着在外界检验自己的认知,很有可能会从他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如果你过早地给自己下定论,陷入 “宿命感”中,可能是犯了“灾难化”、“过度概括”的认知错误,你同样可以检查证据。
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 Stephen Jay Gould在40岁那年被诊断出胃癌,他被告知平均存活时间只有8个月。
但他搜集了大量资料,根据自己的年龄(相对年轻)、生活方式(比较健康)、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较优质)等因素来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了更有希望的结论,他随后继续生活了20年。
如果你总是认为非常无力、局限、受到压迫,陷入“无力感”,你很有可能是犯了“过度概括”(用细节得出结论)、“个性化”(将所有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贴标签”(根据某个缺点或错误来定义一个人)的认知错误。
当你觉得“我永远都考不好”、“我肯定做不好工作”的时候,列出你过去考试的分数和取得过的成就,你会发现这样的表述是过于极端、概括的。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确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希望感。
在2011年发表的研究中,圣塔克拉拉大学的研究者测量了96名学生的希望水平,方法是让他们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类似的陈述:“当我陷入困境时,我能想出很多脱身的方法”,“在困难面前,有很多路可以走”。
紧接着,研究者让他们采用这样的思维方法:
①找到让自己兴奋的事情作为目标;
②明确为了实现目标,可以有哪些路径;
③思考在这些路径上分别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④思考如何能够绕过这些困难。
当参与者完成这些思考后,以及实验结束又过了一个月后,他们又分别测量了这些参与者的希望感水平。
他们发现,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会使得参与者的希望感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并且拥有持续的效应——在一个月之后的跟踪测量中,他们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希望感水平。
“集中注意力到那些真正让你兴奋的事情上——这个过程会提醒你,什么是希望。”
在进行这个思考过程时,你还可以试着去做那些你最擅长的事情,这会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和积极情绪;以及,你要和充满希望感的人待在一起,因为研究发现,希望感是一种会蔓延的情绪。
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并且也许,是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幸福。
以上。
参考资料:
Scioli, A., Ricci, M., Nyugen, T., & Scioli, E. R. (2011). Hope: Its nature and measurement.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3(2), 78.
Scioli, A., & Biller, H. B. (2009). Hope in the Age of Anxiety. Oxford.
Scioli, A., Chamberlin, C. M., Samor, C. M., Lapointe, A. B., Campbell, T. L., Macleod, A. R., & McLenon, J. (1997).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ope, optimism,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Reports,81(3), 723-733.
Tong, E. M., Fredrickson, B. L., Chang, W., & Lim, Z. X. (2010). Re-examining hope: The roles of agency thinking and pathways thinking. Cognition and Emotion, 24(7), 1207-1215.
部分图片、文字、数据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最新评论
我也好想拥有一个可以爱我的s可以当男朋友的s呜呜
是作者你自己中毒太深了而已,你真正理解小圈文化是什么样的嘛?你怎么知道所有的M希望得到S的束缚,互不干扰生活的游戏方式接受看人不看客观主体好吗。
其实没仔细读这个文章, 但这个词很好。 AFTERCARE , 满满的温馨, 我会铭记在心。
想看任务
内容很丰富, 不过缺乏一些结构性,就显得乱了,有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意思,不过还是感谢~ 有学习到
我是小时候比较缺爱,而百度……各种杂乱的链接,让我看到了许多关于spanking的文,后来发现了潇湘溪苑吧(已被封),看到了更多的走心训诫文,那时也是很反感大圈的,对大圈的认识仅限于sm。再后来长大了,有了性欲,因为《臣服》全面的了解了bdsm,慢慢喜欢上大圈。回忆起来孩童时就开始喜欢小圈恋痛,或许是我与bdsm的缘分呢。
@#14 聊聊吗
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