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7年
dom/sub自己的社区

“缺爱,是我们空虚迷茫的源头。”

点击 ➡️ 加入dom/sub ⬅️

spank.sp自己的社区

“缺爱,是我们空虚迷茫的源头。”

“生而为人,我们的命运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为自己建构出某种「存在」。”

生活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追求幸福做出了很多努力。

有些人选择疯狂购物,满足物质享受;另一些人选择去期待的地方旅游,享受丰富的体验。

当然,也有人在追求生理满足,无论是约炮、骗炮,还是字母圈的“多奴多主”及快餐式约调。

确实有一部分SMer,长期、持续、大量地找partner,不断地更换着partner。本着“多多益善”的原理,永远追求更多、更新鲜、更优质。

但是,无论是有多少伴侣,还是“后宫佳丽三千人”;无论是谈过多少次恋爱,还是有多少个炮友。

激情是有饱和点的,欢愉和享乐总是稍纵即逝。

为了避免激情衰弱,这些人只能不停更换对象、寻求新的刺激。

在过程中,TA们失去了建立深入、真实关系的机会和能力,也丢掉了真正能够实现幸福的可能。

还有很多朋友,尤其一部分抖m朋友们,将对存在的恐慌,固定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TA们可能经常沉浸于对他人的迷恋中——通过无限美化对方,将对方变成某种“精神依托”,来支撑自己内心空虚的精神。

在这种狂热的感受中,TA们体验着“自己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无论哪种体验,自己都难以真正地沉浸其中。

付出很多努力,却依然感到生活没意思。

为什么我们总是沉浸在莫名的空虚和迷茫中?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幸福感如何才能实现?

《缺爱》一书的作者、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专家Robert Neuburger认为,想要体验到幸福,重点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强烈的“存在感”——我们能否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什么是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即是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存在感有两个特殊之处。

一是在于: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它,但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缺失。

被当作透明人、和爱人分手……在那些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刻,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慌、痛苦。

存在感就像呼吸,当它遇到阻碍时,反而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它的时候。

存在感的另一个特性,是它只能从我们和他人的关联中产生。

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遗世独立”,我们将在下文中详述这一点。

“存在感对我们来说不可或缺”

存在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基础的安全感。

当我们拥有存在感,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我们能够确切地感知到,自己就存在于此时、此地,而这令我们感到有所依托、有归属感。

这种与外界的联系,还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状态。当我们安稳地处于当下,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拥有存在感时,我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感到踏实;生活也是充满期待、生机勃勃的。可以说,存在感是意义感与满足感的起源。

而当存在感缺失,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像是被斩断了。

我们时常感到无所依托、缺乏一种根本上的安全感。

我们可能总是沉浸于对过去的追忆、或是枯燥的重复中。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规划未来、拥有梦想。

我们每天都“行尸走肉”般地活着。长此以往,我们就可能陷入抑郁、或是绝望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存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存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我们从出生开始、持续建构的过程。

一开始,在父母的目光下、以及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学着存在。

从原生家庭所得到的关怀和认可,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初始的信心,即“我”在这个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家庭对“我”的存在负有责任。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逐渐坚定了自己值得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信心。

在出生时获得过足够的爱、曾经被原生家庭接纳过,是我们建立存在感的第一步。

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例如:出生时因性别或时机等原因不被期待),没有在童年时期得到本应获得的爱、接纳与认可,因此,TA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存在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成年后,生活中各种会打击到我们重要关系和人格的突发事件,也可能令我们的存在感变弱。

比如说,失恋、长期受到精神虐待,或是生活在淘汰率超高的严苛环境中。

这些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自己不被身处的环境所认可,丧失归属感。

我们感觉世界上不再有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已经建构起的存在感产生质疑,也会丧失存在的欲望。

“缺乏存在感的偏激行为”

存在感对我们至关重要,当它缺失时,获得存在感会变成我们最为迫切的欲求。

遗憾的是,人们经常选择一些不够有效、甚至适得其反的方式去寻求存在感。

比如说:

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大声地宣告自己的存在,来抵抗存在感的消散。

TA们可能高高在上、总是冷淡待人,也可能作风浮夸、经常用力过猛。

TA们试图通过抬升自己、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获得优越感,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却拉大了TA们同其余人的距离,甚至让TA们沦为“孤家寡人”,反而加剧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感。

将对存在的恐慌,固定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TA们可能经常沉浸于对他人的迷恋中——通过无限美化对方,将对方变成某种“精神依托”,来支撑自己内心空虚的精神。在这种狂热的感受中,TA们体验着“自己的存在”。

然而,激情是有饱和点的,欢愉和享乐总是稍纵即逝。为了避免激情衰弱,这些人只能不停更换对象、寻求新的刺激。在过程中,TA们失去了建立深入、真实关系的机会和能力,也丢掉了真正能够实现稳定存在感的可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人们会试图通过自残、毒品等手段寻求存在感

实际上,这些人试图让关系对自己来说变得无关紧要。TA们想要让自己无需再依赖于他人,就能获得存在感。

但这是不可能的。正如开头所说,存在感本就依托关系而生,只有这些能够将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关系,才可能让我们找到存在感。

以上这些寻求存在感的方式,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想要获得存在感,我们必须努力修复关系,把自己重新编织进群体和社会中。

我们要重新建立起对社会的兴趣,与他人建立关联,将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以及活着的意义感。

我们的“自我”是在被看见的过程中建立的

如果婴儿有一个好的养育者,这个养育者能够看见婴儿的需求,及时回应婴儿的种种行为,婴儿就能够发展出一个“真自我”。

这样的孩子能够知道自己要什么,TA的一生是为自己而活。

而如果养育者不能看见婴儿的真实需要,婴儿则会发展出一个“假自我”。并且这个假自我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为被看见,我们相信自己的需求是正当的,相信真实的自己是会受到关注和爱护的,于是我们有了真自我。即便当我们在长大后顺应环境需要,偶尔调用假自我来应付外界的时候,我们内心也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

“假自我”则是一种防御,一种行为的“面具”, 它是顺应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因为不曾被看见,我们为了生存,学会了揣测他人的心思,讨好以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假自我”不能成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主宰,不能阻碍到一个人感知自己真实的存在。

如果“假自我”过度,或者“真自我”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就算做到了被社会肯定的优秀,内心也觉得空虚绝望,没有幸福的感受。

被看见的体验,是健康有价值的爱的基石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心理可视性”都是爱能够持续、能够有价值的基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TA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从TA的眼中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TA眼中的我们,刚好和我们眼中的自己一样。TA所欣赏的,刚好也是我最欣赏我自己的地方。TA能够明白我是如何经历我的生命的,TA理解我的难以言说的过去和感受。

这种“我因为是我而被欣赏/喜爱/认可”的体验,与那些“因为一些社会公认的价值被喜爱”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是我而被喜爱”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后者绝对无法比拟的。

这一刻,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可视性——“心理意义的我”是能够被看见的。

我至今觉得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喜悦感。

人的存在,必然有精神性的部分,而精神性的存在感相比于肉身的存在感,因为它的“隐形”,所以更难被我们确凿地感受到。

因此当心理/精神的我被看见的时候,我们能够得到罕有的“存在的被确认感”——啊,我真的是这样存在着的!伴随于此,我们感受到巨大的狂喜。

即便是单方面的、偶然一次的被看见的体验,也会使人印象深刻。偶然一次被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看透心声的体验,我们会铭记很多年。

而如果两个人双向地产生了心理可视性,持续地能够看见对方真实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够看见对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这就变成了一段很有价值的关系——我们通过这段关系不断地发现我们自己。

尽管可能经历感情挫折,人们仍然有不断去爱、去和另一个人缔结关系的冲动,正是因为在关系中,我们体验到了心理可视性,感受到了他人对我们内在特质的看见和认同——这种感受会使我们不断渴望再次经历它。

最终,爱一个人也就是在对方心里找回了我们自己。

这个社会上的许多attention seeker,也就是那些格外渴望注意力的人,都是缺乏了被重要的他人看见的体验。

如前文所说,因为TA们真实的自我不曾被重要的人看见,TA们就对自我的存在产生了羞耻感。

因为不曾被看见,这样的孩子开始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好的,是应该被掩盖起来的”,甚至发展到因为相信真实自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一旦被看见就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TA们于是学会了伪装,假装自己是比真实的自己“更好”的样子,而“更好”的标准,就是外界和他人的期待。

TA们一方面通过讨好、伪装、甚至哗众取宠的方式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试图用此打破不被看见的自己所处的死寂、绝望的内在环境;另一方面,又同时把真实的自己越埋越深,陷入更深的空虚。

真实的内在自我被看见,和简单地获得他人的注意力所带来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当真实的自我被看见、被接纳或者反对,我们都能得到存在感。

而真实的自我被肯定的体验,则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放松、安全。只要像自己一样活着,就能够被接受和认可,是一件非常“抗焦虑”的事。

而如果是通过埋藏真实的自我获得他人的关注,则会带来许多复杂的情绪。

我们在接收到关注的同时,仍然会感到隐藏的愤怒,因为对方忽略了真实的我们。也会带来恐惧感,害怕真实的自我不够好,而终将失去这样的关注。

我们是紧绷的,焦虑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可能误以为某个人、某个群体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我们绝不可能离开TA/它。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幻想。我们其实一直都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随时修正、离开那些有害的关系,为自己建构出新的关系网。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享乐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仍未停止对自己本质的追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因为感受到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会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

生而为人,我们的命运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为自己建构出某种“存在”。

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体味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就能真正地感觉到幸福临近。

以上。

“愿我们每一天都能更加欣赏自己在这神奇宇宙中的生命。”

人生这场荒诞剧,你该多看一看

 

参考资料:

Adler, A. (2013).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Psychology revivals). Routledge.

Neuburger, R. (2014). Exister: le plus intime et fragile des sentiments. Éditions Payot.

赞(0)
瘾欢字母圈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m/sub » “缺爱,是我们空虚迷茫的源头。”

点击 ➡️ 加入dom/sub ⬅️

spank.sp自己的社区

点击 ➡️ 加入dom/sub ⬅️

spank.sp自己的社区

评论 抢沙发

会员遍布全球各个地区

加入我们dom/sub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