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加入dom/sub ⬅️
spank.sp自己的社区
什么东西比“坏的结果”更可怕?
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可怕得多。
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等待着一场看似会输的比赛,等待着考试的成绩…
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让我们坐立难安,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只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
例如:打王者荣耀时会选择投降来提早结束比赛,队友拒绝投降后甚至于会选择“故意送人头”等方式…
给暗恋的人发出表白小作文后,等待很久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最后干脆拉黑了对方…
星座、占星、塔罗、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
其实,也不是对所有人来说,不确定都会带来坏的感觉,有的人实际上会格外追求不确定的感觉。
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
有的人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是不确定性倾向的人;有的人则容忍度比较低,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他们就是确定性倾向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要主要探讨的,还是那些确定性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确定感的人,因为害怕不确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无法忍受不确定的危害:逃避?自毁?
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的需要。
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
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
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等。
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
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或“确定的不喜欢”。
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
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
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抓住: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
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
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
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
比如:
•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
•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
•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
•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
比如:
•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
•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
造成你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不良思维模式
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感,以至于不肯作为,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呢?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不觉得不安,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几乎不可忍耐?
以下这些认知扭曲的模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
认知歪曲的概念指的是我们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它们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思考、情绪和行为。
当我们因为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时,可能是受下面这些认知模式影响:
· 过滤/选择性注意:你主动过滤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并放大了坏的细节。这样,你就总是只能想到那些坏的可能。
· 极端思维/全或无:你觉得一件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 过度概括:仅仅根据一个不好的细节,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这件事一定会失败。
· 情绪化推理——因为你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就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现实的,而忽视其他的证据;
· 灾难化:你可能很爱用假设的句子来问自己,比如,“如果对方真的拒绝了我会怎么样?”“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么办?”然后,就沉浸在对灾难性结果的设想中,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认为情况一定会糟糕到你完全无法忍受。
· 不公平的比较:根据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标准来解释和推断,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得出自己很差的结论。
· 度人之心:坚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无端地揣测“他一定觉得我很差”。
· 个性化: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一无是处”。
· “应该”式的陈述:认为自己和别人“应该”怎么做,并且认为,一旦没有这么做,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对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认知,再检查自己的思维和陈述,你也许就能发现,当你处于不确定中时,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动化的思维,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想法中,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使你恐惧。
什么样的人容易害怕不确定?
其实,不确定的情形就像一个放大器,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对你已有情绪的放大。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害怕不确定性?
①安全感缺失
对未知感到恐惧的人,可能是由成长环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
那些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家境贫穷、经常搬家、遭受过外部威胁、创伤),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比如读到报纸上有关灾难来临的消息)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
因为他们有过比较多经历不幸的经验,对于这个世界危险程度的预测会比较高。
当不可预测的困难真正来临时,他们实际上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转换目标。
这是由于他们从小习得了一些应对的技能。
②控制欲强
有时,你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失控的恐惧。
你希望让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现,你就会产生恐慌。
而必须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失控感的人,才会对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
③低自尊水平
从根本上,你的焦虑和恐惧可能来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评价过低。
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对未来,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你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总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如果你觉得你符合我们今天的文章描述的情况——
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1. 面对那些歪曲的认知,你可以试着改变它们,进行认知重建。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改变歪曲认知,继而改变情绪和行为。
你可以试着检验自己那些负面的自我陈述和想象,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自己开展内部对话。
分析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语的结构,比如“我一定会失败”,主语“我”指代的是什么?
你是一个整体,是你的呼吸、洗脸、吃饭都会失败,还是什么会失败?
“一定会失败”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什么依据?
你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你得出的结论,结果可能会发现,那些不好的结果并没有如你害怕的那样发生。
2. 学习正念相关的技术和联系来控制情绪,学习“专注此时此刻”的能力。
3. 如果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极大地困扰着你,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其实,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
只有那些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会愿意不断走出舒适区域,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
也只有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得建立起联系。
而那些能够享受不确定的人,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他们不会自我束缚,也不会过度限制他人。
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绪,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
如果把这么一篇催眠文章看到了这里,那么【训猫】想要告诉你的是,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
不要急于寻找那些此刻你无法获得的答案,因为(此时就算你得到了)你也无法活出他们。
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所有事情。
此时你要先带着问题去生活,而生活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以上。
“愿我们每一天都能更加欣赏自己在这神奇宇宙中的生命。”
最新评论
我也好想拥有一个可以爱我的s可以当男朋友的s呜呜
是作者你自己中毒太深了而已,你真正理解小圈文化是什么样的嘛?你怎么知道所有的M希望得到S的束缚,互不干扰生活的游戏方式接受看人不看客观主体好吗。
其实没仔细读这个文章, 但这个词很好。 AFTERCARE , 满满的温馨, 我会铭记在心。
想看任务
内容很丰富, 不过缺乏一些结构性,就显得乱了,有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意思,不过还是感谢~ 有学习到
我是小时候比较缺爱,而百度……各种杂乱的链接,让我看到了许多关于spanking的文,后来发现了潇湘溪苑吧(已被封),看到了更多的走心训诫文,那时也是很反感大圈的,对大圈的认识仅限于sm。再后来长大了,有了性欲,因为《臣服》全面的了解了bdsm,慢慢喜欢上大圈。回忆起来孩童时就开始喜欢小圈恋痛,或许是我与bdsm的缘分呢。
@#14 聊聊吗
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