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加入dom/sub ⬅️
spank.sp自己的社区
“岁月流逝,她却永远停留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对各种人情世故越发排斥,对一切恶意与猜疑越发无动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单纯的现实世界里。”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这是J.M. Barrie在1911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
他创造了彼得潘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
成为彼得潘似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梦,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可能都有过“不想长大”的感觉,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长大成熟,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然而,真的还有一些人,TA们固守在青春的幻想中,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TA们越是长大,就越是痛苦,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征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即“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
彼得潘综合症没有被DSM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硬要归类可分入依赖性人格疾患。
深受此症困扰的人多半会有逃避大多数形式上的责任,从事一些不成熟的举动,且仍会眷恋其青少年时期的时光,会设法不断留住青春。男性与女性均会有此症状。
PS:DSM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可不是小编BDSM少打了个B(笑)
“彼得潘”是这样一群人:TA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却自认为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TA们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认为TA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回报别人。
这种情绪上的不成熟往往被隐藏得很深,TA们拥有自恋的外表,很多人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TA们的不成熟。
TA们身上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因为TA们认为,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问题,希望能够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享受未成年人的特权。
未成年人是有特权的——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他人的照顾,可以不承担责任,可以做出种种情绪化的行为。
有一些词用来形容TA们,比如Kidult(孩子气的大人)、Manolescent(还处于青春期的成年人)等。
最典型的一个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曾公开表示自己患上了这种不想长大的“病”。
“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
彼得潘综合症发源于青春期。
有6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TA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1-2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6项。
其中,四个基本特征——无责任感、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往往在12-18岁时已经发展出来,而另外两个特征——自恋、沙文主义则大多在18-22岁发展出来。
TA们之所以“长不大”,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典型的家庭画像是:出生于中产/上流阶级的孩子,父母给予了比较丰富的物质,但没能给予相应的情感支持,并缺乏管教和约束。
父母关系表面和平,实则虚假,母亲承担了“为孩子牺牲”的角色。
表现1. 缺乏责任感
“彼得潘”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
孩子没有发展出责任感,和家庭中缺乏纪律有关。
TA们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建立起自我照顾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因此,有一部分人会表现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在人际交往中藐视规则,比如对他人缺乏尊重、不用礼貌用语。
TA们希望寻找一个会照顾他们、包容他们的伴侣,但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TA们都难以接受挫折和他人的批评,在挫折面前很容易放弃。
表现2. 焦虑
很多孩子都非常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这与家庭中的紧张气氛有关。
TA们的父母往往对婚姻和TA们自己都并不满意,但很多父母会假装快乐,不去面对事实,并维持着程式化的生活和家庭和谐的幻觉。
由于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又会听到父母做出对彼此的负面评价,TA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但难以辨识出问题出在哪里。这令TA们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单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家庭中的一方(多为母亲)选择了为孩子“牺牲”而维持现在的生活,但她们还会不自觉地和孩子说,“你父亲不会懂得别人的感受”,“你爸爸的工作永远比家庭重要”,甚至是“你就像你爸爸一样”这样的话。
这种焦虑使TA们不知道如何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回避与伴侣的正面冲突,喜欢抱怨对方,却不懂得反思自己。
而且,TA们还容易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因为TA们不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时,TA们的常见回应是避而不见,假装问题不存在,而不会去正面应对。
表现3. 孤独
在“彼得潘”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TA们都会感到非常孤独。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能给予了物质上的支持,但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TA们也没能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彼此信任的友情。
因此,TA们需要有人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满足TA们的需求。
TA们有可能会不断寻求在群体中的归属感,或者疯狂参加社交活动,让自己感到并不孤单。
表现4. 性别角色的冲突
这一点特别针对男性。
当一个男孩逐渐长大,社会会表现出对“男性特质”的强烈期待。
如果想要被群体接纳,他们就需要表现出独立、坚毅、忍耐。
而如果表现出脆弱、情绪化、敏感,就会被他人看不起。
而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冲突的时期。
男孩往往不能够立刻适应成熟男性的角色,家庭作为一个缓冲地带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家庭是一个让他信任的、可以给他支持的地方,他就能够被允许在这个缓冲地带里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表现,比如脆弱和哭泣。
同时,父母也会鼓励他,告诉他这种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男性并不一定要永远表现出那样的性别固化特征。
但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他们便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个阶段。(有很多同性恋男性,也是在18岁前后由于性取向和性别角色不符合社会期待,会遭遇同辈和家庭的拒绝,感到被伤害和孤立。)
性别角色的冲突会深刻影响男性之后的亲密关系。
很多有着彼得潘综合症的成年男性,会试图把自己的这一面隐藏起来,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坚强,表现出“大男子主义”;但在亲密关系中,却有情绪化和脆弱的极端扩大化表现。
表现5. 自恋
当“彼得潘”们没有建立起自信和自我关怀,长久地处于孤独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情绪和性别角色的冲突时,TA们会从所有这些不好的感受出发,发展出自恋——对于TA们来说,当TA们无法在家庭和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安全感时,自恋是TA们建立起的一种系统化的防御方式。
TA们会表现得过度在意自己的外表和幸福,而丝毫不考虑他人。
TA们习惯于贬低别人,将责任全部推到他人身上,需要他人不断地付出和取悦自己。
TA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和他人发展有意义的关系。
表现6. 沙文主义
与自恋同时发展出的是沙文主义,主要指代男性,类似我们常说的“大男子主义”。
由于家庭中,母亲往往是牺牲、服务的角色,比如母亲会说,“我没有什么其他的追求,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他们没能建立起对女性足够的尊重,也无法建立起平等的亲密关系,可能还会在关系中出现对女性的身体或情绪虐待。
在“彼得潘”30岁以后,表现出的关键特征是意志消沉。
TA们中的许多人会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但仍然很难去改变。
一些人会承担起成年人的角色,比如结婚生子,但是越来越感到孤独、焦虑。
如果你是彼得潘该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当你需要进入成年的世界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永无岛可以让你随时随地飞去那里。
并不是你选择了逃避,问题就会消失。
而成年的世界,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充满问题。
它也有很多好处,有很多未成年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比如,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拥有自己的空间,能够为自己做决定,和彼此真正在意的人在一起,体会有孩子的乐趣,等等。只有当你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的快乐。
你可以和伴侣坦白自己的问题,让对方帮助你改变。
在童话故事里,当彼得潘说自己想要永远做一个快乐的男孩时,温迪说,“你说是,那就是吧。但我觉得,那只是你最大的伪装。”
所以,下期我们来聊聊“温迪综合症”。
最新评论
我也好想拥有一个可以爱我的s可以当男朋友的s呜呜
是作者你自己中毒太深了而已,你真正理解小圈文化是什么样的嘛?你怎么知道所有的M希望得到S的束缚,互不干扰生活的游戏方式接受看人不看客观主体好吗。
其实没仔细读这个文章, 但这个词很好。 AFTERCARE , 满满的温馨, 我会铭记在心。
想看任务
内容很丰富, 不过缺乏一些结构性,就显得乱了,有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意思,不过还是感谢~ 有学习到
我是小时候比较缺爱,而百度……各种杂乱的链接,让我看到了许多关于spanking的文,后来发现了潇湘溪苑吧(已被封),看到了更多的走心训诫文,那时也是很反感大圈的,对大圈的认识仅限于sm。再后来长大了,有了性欲,因为《臣服》全面的了解了bdsm,慢慢喜欢上大圈。回忆起来孩童时就开始喜欢小圈恋痛,或许是我与bdsm的缘分呢。
@#14 聊聊吗
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