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圈社交交友

字母圈受虐的精神分析视角

点击 ➡️ 立即加入 ⬅️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你有过一段糟糕的感情,后来又进入了另一段糟糕的感情。

字母圈受虐的精神分析视角

不知道为什么你的情路总是不顺,事情总是会变得相似的糟糕起来。

——这就是“关系受虐狂”的常见模式。

一般来说,TA们会觉得自己非常无辜,TA们是(每一段)关系中可怜的受害者,但很显然,这里面有TA们自己潜意识的贡献——TA们自身也是这种处境的共谋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系受虐狂的问题。

当然,今天的文章并不特指BDSM行为,也不特指某种类型的下位者,而是广义上的受虐。

例如,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一方总是遭受着另一方的冷暴力,明明内心痛苦不堪,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离开。

又或者在职场中,有人默默承受着不合理的工作安排与无端指责,却不敢反抗,甚至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这些看似平常却又透着古怪的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受虐心理的影子。

受虐的精神分析视角

渴望被虐(无论是生理受虐或是精神受虐),迷恋虐待自己的人,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渴望臣服,渴望被主宰。

希望找到自己的“主人”,然后自己可以完全地属于对方。

在这个“被占有”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

首先,受虐者不再属于自己,TA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

在失去独立性的同时,TA也不再需要对自己负责任。

TA的快乐与悲哀,幸福和痛苦,甚至生与死都可以交给对方来承担——TA因而得以不用再面对自己无力承担自己的那种无能为力感。

某种程度上, TA以消灭自己的方式,消灭了失控感,消灭了无能为力的空虚和绝望感。

同时,受虐者通过把自己完全地交付给对方这种方式,在消灭了自己的同时,把自己变成了对方的一部分。

受虐者希望能够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

而在这个进入对方的边界,与对方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受虐者首先得以绝对地战胜了不可忍受的孤独感;同时,TA企图成为一个更大更强的整体的一部分,分享它的力量和荣光——这种分享来的荣光,能够帮助TA对抗对于自身的根深蒂固的羞耻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索夫兄弟》中写到,“最迫切的需要时,(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向TA)投降的人,尽快地把自己不幸地受造物与生俱来的自由交给那个人。”

归根结底,受虐是通过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达到对无法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的一种逃避。

受虐的定义

①狭义的受虐狂

狭义的受虐存在于SM的语境中。

SM,是英文Sadomasochism的缩写,指通过施加或蒙受疼痛与羞辱的行为,来获得并给予愉悦感。

这种行为可能和性行为结合在一起,但也有很多的时候并不与性结合。

SM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小众的兴趣爱好。

狭义的受虐狂是指通过承受生理疼痛或羞辱,来获得性愉悦或其他满足感,TA们在自我否认与服从中获得快感。

②广义的受虐狂

广义的受虐狂定义更加宽泛,是指那些从会带来痛苦和羞辱的行为中获得快感的人,或者是,对于让自己感受到痛苦、被伤害的关系和处境,却感觉舒服/熟悉的人。

它可能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也可能发生在与性无关的关系中。

有时候,它仅仅是指这个人的人格特质让TA容易作出自毁的、自我打击的行为。

广义的受虐狂不太能从中获得愉悦感,但TA们确实对这种处境感到舒服与习惯。

本文中我们谈论的也是广义的受虐狂。

什么是关系受虐狂?

从心理学上来说,关系受虐狂并不是一种疾病。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看出,一个人可能是关系受虐狂:

一个关系受虐狂总是会选择这样的伴侣:

可以预见这个伴侣会给自己带来失望、不善的对待、以及失败。

TA们回避那些健康的、充满爱意的、体贴的亲密关系(不被这样的关系吸引),而总是被那些危险的亲密关系吸引。

因为这样,TA们不出意外地总是得到拒绝式的回应,让TA们感到受伤、羞耻和被贬低——但这种感觉让TA们觉得熟悉。

什么因素让人变成关系受虐狂?

关系受虐狂往往在童年时期就被 “灌输” 了自我否定的观念,他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

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深深扎根于内心,影响着他们日后在关系中的选择和行为。

追求熟悉感是人类的天性,因为熟悉能给我们带来稳定感 。

对于关系受虐狂来说,尽管那些痛苦的感觉让人伤痛,但那种 “确定” 的稳定感却让他们难以割舍。

他们习惯了被伤害、被贬低的感觉,这种熟悉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痛苦,也比未知的、不确定的幸福更让他们感到安心。

我们常常会选择那些能够验证我们对自己看法的伴侣。

关系受虐狂会选择糟糕的伴侣,导致亲密关系走向破裂,而这种结局又进一步验证了他们内心深处 “自己不值得被爱” 的想法。

这种负面的认知和体验虽然痛苦,但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种熟悉感和自我认知的一致性,让他们产生一种舒服的错觉。

还有一部分关系受虐狂,他们并非通过选择糟糕的伴侣来制造 “熟悉”,而是潜意识地将自己的亲密关系变得糟糕。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行为,激怒对方,诱导关系走向伤害、痛苦和抛弃。

例如,总是无端挑起争吵,或者故意忽视对方的感受,以此来引发冲突,让关系陷入困境。

除了对 “熟悉” 的执着,潜意识中未实现的愿望也是让这些人留在糟糕亲密关系中的原因之一。

他们渴望将一段充满伤害性的关系,经过重重考验,最终转变为充满爱的关系。

就像小时候渴望父母从伤害自己变成爱护自己一样,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也期待着类似的转变。

然而,这种期望往往难以实现,而且即使遇到了真正爱护自己的人,他们也可能会觉得对方缺乏吸引力,选择离开,重新投入到危险的关系中。

为什么受虐在男性中比女性更为普遍?

受虐癖是由逃避自我意识的愿望的驱使……可能由于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包括过分关注自己身上的压力、责任和其他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的需要等等)更可能导致焦虑。

受虐行为允许人们从称为一个自主的、单独的个体责任中逃避出来……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虐癖会同性别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个理论,因为男人面临着自主、独立和个人成就感的沉重压力,所以男性角色特别的繁重,因而受虐待行为帮助他们从角色责任中逃避出来。

也有从先天基因角度入手,既然Y染色体是促进暴力,那么暴力必然分化为施暴、受虐两者,所以男性施虐和受虐倾向都明显高于女性。

选择一段糟糕的关系就是一种受虐

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中,忍受痛苦却仍选择留下,这其实就是一种受虐的表现。

通常,身处其中的人不仅会感到痛苦,还会遭受拒绝、失望,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好,可即便如此,还是不愿离开。

这种反复进入糟糕的亲密关系,或在一段糟糕关系中长久停留的行为,其实就是对 “熟悉” 的 “痛苦处境” 的选择,这类人很可能就是关系受虐狂。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受虐狂还可能会不自觉地形成激怒对方的互动模式,故意引得对方贬低自己。

从潜意识层面来看,这对他们来说是熟悉的,也符合他们对自己的认知。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她不断在感情中受到伤害,遇人不淑,但每一次还是飞蛾扑火般地投入新的感情,重复着被伤害的命运。

怎样迈向真正的爱?

①对伴侣

关注对方的需要,学会真诚地付出。

施虐-受虐关系中,双方都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向对方索取;而真正的爱意味着对被爱者的肯定,意味着能关注被爱者的需要,去真诚地分享与付出,来帮助对方实现他们真实的自我。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放弃自己奴役他人/被他人奴役的渴求,认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自身的需求,并且会因为无法实现需求而遭到挫折。

为了更好地从对方出发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沟通中了解和倾听他们的需要,而不是凭借主观臆测来提供帮助。

最后,关注需要不意味着纵容,而是支持对方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如果发现对方使用不健康的方式来逃避痛苦,我们也应当有勇气去指出这点,力所能及地提供支持。

②对自己

学会自爱。

施虐-受虐源于人的自私,而真正的爱的基础是人的自爱:只有人们能做到爱自己,才代表他们能够去爱别人。

许多人会排斥自爱,因为他们认为自爱就意味着自私,认为如果在关系中考虑了自己,那么他们的付出就显得不够纯粹。

人们之所以会混淆自爱和自私,是因为人们搞错了爱的本质。

人们往往认为爱是因为遇到“对的人”才产生的情感,在没遇到对的人之前,我们是不会有爱意的。

同时,他们也认为爱是排他的:如果我爱一个人,我就没法去爱其他人;如果我选择了爱自己,我就没办法去爱别人。

但是,爱是一种人们内在的去欣赏和肯定对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是依靠对象来实现。

对象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有爱的能力。

自我和他人都能成为对象。

如果一个人做得到去爱别人,证明TA有支持和肯定的能力,那么TA也一定可以用这种能力去爱自己;而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自爱,那么也一定没有办法真正地爱别人。

自爱和自私的区分就在这里。

爱是肯定和支持,自爱即是能做到自己肯定自己、去支持自我的发展和实现;而自私正是因为人们做不到自爱,没有办法进行自我支持,才会倾向于通过依赖他人来填补自身的需求。

那么,怎么舍弃自私、做到自爱呢?

自爱并不能通过伴侣给予爱来实现,而是要依靠自发的努力。

去学着尊重自己的独立性,将自己视作一个有力量的个体,意识到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并尝试去承担责任。

最后,可以从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选择开始,试着为自己承担责任。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也并不可怕。

以上。

点击 ➡️ 立即加入 ⬅️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告解室 » 字母圈受虐的精神分析视角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