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有雏鸟情结!他是我的第一个上位,但我却永远不想和他见面!”

一个小姐姐问的问题,下面我以第一人称和大家讲一下她的故事!
“我现在真的很困惑,我和我的上尉聊了半年了,我们是异地,一直没有见过面,我确定以后也不会见面了,因为我本身是一个逃避心理很重的人,再加上我很抵触“分离”这个话题……所以,我选择以后都不和他见面。他刚开始的时候倒是主动提过一次想线下见面,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才认识了一个月左右,因为我自己的性格原因,没有办法完全信任他,所以当时没敢答应见面。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提过见面的事儿了。”
“他看到过我的照片,但就在前两天我开口和他要他的照片,可是他没有给,说是以后会给。可能因为我的逃避心理,但现在为止,还有好多关于他的事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问。我总会想很多、顾虑很多,总担心这样问了之后,会不会让他觉得难堪、不知道怎么回应我。又或者如果他的答案没达到我的预期,我下意识地远离他,会让他受到伤害。越想越纠结,顾虑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拖越久……我就越来越问不出口了。所以我现在对他的很多信息,其实都是一无所知的,基本相当于完全不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可是我们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聊天,一聊就是大半年。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已经对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不过自从进了瘾欢,每天都在看大家的各种讨论和观点,也和其他小伙伴聊了聊之后,我现在越来越困惑了,真的搞不懂这种状态到底算什么?
其实我关注圆圈很久了,但直到今年我才开始尝试走入这里。他是我入圈之后的第一个上位,这个上位先打个双引号吧。所以我觉得自己陷入了类似‘雏鸟情节’。
我想请教大家,我和他这算建立了关系吗?又或者说,一段真正的关系,建立的基础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彼此了解?或者是情感依赖?”
01
数字时代下的典型样本
这个小姐姐的故事一听完,我立马就想起了一部特别有名的电影——《她》。电影里讲的是,有个叫西奥多的作家,爱上了一个名叫“萨曼莎”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但是萨曼莎没有实体,没有照片,只有很温柔的声音。他们无话不谈,心灵相通,她理解他、陪伴他,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情感慰藉。所以西奥多深深地陷入了这段关系。
但故事的结局是,萨曼莎其实同时在和上千名用户进行着这样的对话,最后,她还完成了自我进化,离开了西奥多。
我提起这个电影,绝对不是说她的那个“上位”是人工智能啊,或者他别有用心。我想说的是,我们人类的情感,很容易被一种持续、专注的线上陪伴滋养和捕获,哪怕这种陪伴没有现实的根基,也照样能让人越陷越深。她的故事,是现在这个数字时代下,一个特别典型真实的样本。
这是这个会员小姐姐整个故事里,最迷的一点。这个女生对他的基本信息是一无所知的,甚至连一张正儿八经的照片都没见过。就这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每天聊天聊了半年,然后她产生了依赖。这里我们需要非常清醒地区分两个概念:“依赖”和“爱”不能混为一谈。
而且这半年来,她依赖的到底是谁?她每天在与谁对话?从客观上说,她是在和手机另一头的一个真实存在,但信息模糊的男人聊天。但是从主观上说,她更像是在和一个自己亲自参与塑造的“幻象”聊天。这个幻象是什么呢?他平时说的话还有那些花时间陪她聊天的时光,是塑造这个幻象的“原材料”。但因为这个小姐姐没有真实的信息,比如他的长相、身高、现实中的行为举止,那女生的大脑就会自动去脑补,会根据他说话的风格、频率、内容,不自觉地在脑子里给他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小姐姐爱上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她自己靠着聊天时的点点滴滴,还有自己心里的需求,造出来的这么个人。而她真的依赖的,也未必是这个人本身。而是那种每天都有人等着跟你聊天、你有话能找到人说、说了还能得到回应的感觉。你的情绪被看见了,自己的存在被需要了,这种稳定的线上互动,把你心里空着的那块地方填上了。这不是你的问题,但凡是那种聊天聊了很久、每天都聊得挺频繁,但是从来没在现实中见过面、没有任何真实交集的线上关系,最后多半都会这样。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这不是真正的感情,它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自我投射”。你把自己心里最想要的、最理想化的伴侣模样,全都投射到了这个信息模糊的人身上,最后爱上的、依赖的,其实是自己的期待和想象。
02
雏鸟情结
再说她说的雏鸟情结,其实是从动物行为学里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幼鸟会把它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产生强烈的追随和依恋。 就比如一个小鸡崽子刚破壳的时候,它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扫地机器人,它立马就认准了:“妈,你是我亲妈,我这辈子跟定你没跑了”。之后这个小鸡会追着扫地机器人到处跑,机器人拐弯它拐弯,机器人转圈它转圈,坚定不移,视死如归。这就是传说中的雏鸟情节。
而看这个小姐姐,她第一次接触圈子,这个状态就和一只刚刚破壳的雏鸟一样,她接触到的这个“上位”,成了她圈子探索路上的“第一个移动物体”,但雏鸟情节并不是基于自己清醒的认知做出的选择,只会追着机器人到处跑的小鸡,真的有感情吗?其实这个小姐姐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很关键的一步了,很多人会陷在这种本能的依赖里,糊里糊涂地自己根本就没察觉。
而且她提到的自己逃避心理很重,不喜欢“分离”。我理解地这个分离,应该指得是和对方闹掰了或者关系结束了,哪怕只是暂时地分开,对她来说都不太好接受。所以她坚定地说“以后也不会见面”。但你细品,这根本就是自己提前给自己挖好的坑,明明自己最怕的就是分离,却自己亲手设定好了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相当于用最极端的方式,去逃避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她这是行为其实是一种特别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她主动把见面这条唯一能通向现实世界的路,彻底地切断了。这么做就成功地避免了被真实拒绝的风险。只要不见面,就永远不需要面对“见光死”的尴尬,他在你心中,可以永远是你想象中最美好的样子。而且也避免了关系变质的风险,一段感情的未来都是未知数,说不定哪天就崩了。所以把关系锁死在线上,不走进现实,这段关系就能永远停留在让你觉得安全和陪伴的阶段。避免了你体验“分离”的痛苦。
但是啊,朋友们,这就像很多养宠物的朋友怕接受不了宠物离开的那天,就拒绝种下种子。这样做确实避开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但与此同时也亲手扼杀了所有开始和绽放的可能。
03
健康的亲密关系以什么为基础
回到这个小姐姐提到的问题上,她问:“我们这算建立了关系吗?”
我的回答是,你们俩确实建立了一种关系,但我称之为“伪亲密关系”,就是那种感觉上非常亲密,天天聊得热火朝天的“亲密关系”。我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朋友或者在某段亲密关系里也是这样,它拥有亲密关系的“形”,却缺少亲密关系的“魂”,这种感情骨子里没有什么实打实的东西撑着。那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亲密关系,到底应该建立在哪些基础上呢?
第一、真实的了解
我知道你是谁,但这可不光是知道名字、职业、学历这些社会标签,更包括:我知道你开心的时候是怎么笑的?抿着嘴还是哈哈大笑?我知道你生气的时候是皱着眉不说话,还是直接吐槽。我知道你面对压力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什么样儿的,你的价值观,还有你不想让别人看见的脆弱和不堪。而这一切,都需要在现实里相处中,才能慢慢摸透确认。再回头看这个小姐姐的情况,她对他没有真实的认知,全是一堆靠着半年聊天攒下来的“感觉”和自己靠着脑补碎片信息补出来的“想象”。
第二、共同的经历
就是你们得有共同的、能实实在在对得上号的经历,可以拿出来说“我们当时一起咋样咋样……”
关系在一块经历过事儿之后才能深化和检验,才能慢慢攒下感情。就像一块搞定一个麻烦,一起完成一个项目,甚至只是一起下个厨做顿饭,一起看个电影。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共同经历。就是这些一起做事的过程里,你们俩怎么分工配合、有想法了怎么说清楚、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怎么商量着解决,这些实打实的互动细节,在这些经历中,你们如何协作、才是关系的血肉。
再回头看这个小姐姐的情况啊,你们俩的共同经历,其实就只是在手机上互相发文字,最多再打点语音。这很纯粹,但也很脆弱很单薄。
第三、责任和承诺
一段健康的、能长久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聊得投缘那么简单。它意味着责任,比如对方遇到难处了,你能不能实实在在地帮上忙?而不仅仅是发句:“加油。别难过啦”。你们俩对以后的日子、彼此的未来有共同的期待和规划?是想一直这样线上聊天吗?你们遇到意见不和的时候,愿不愿意为了对方稍微迁就一下,调整调整自己的小脾气或者是固有的习惯。这些事儿,都得是双向的,而且是能实实在在看到、感受到的。
而在这个小姐姐的关系里,这种责任是无从谈起的。你们甚至没有对“我们是什么关系”都没说清楚,都没有达成共识。就只是线上聊聊天,没明确说过要为彼此负责,也没聊过未来的方向,连个正经的关系定位都没有。
第四、一起面对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完全合拍、没有摩擦的。建立关系的关键就是两个人一起面对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这个小姐姐的情况里,从来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冲突。线上聊天本来就隔着屏幕,很多容易起冲突的点都是看不见的或者被弱化了。而且你连问他一些问题都要顾虑,你们的关系经得住更大的风浪吗?
现在,你不妨静下心,对照一下你的情况,就能看清这段关系的真面目了。你俩现在拥有的是:每天捧着手机高频次的聊天,不聊就心里空落落的强烈的情感依赖,你们还有可能存在聊得特别投缘的精神共鸣。但是,我们前边说的那四点,你俩一样都没有。所以,你们的互动它感觉上像一段关系,毕竟它填补了你想有人陪、有人懂、想有情感寄托的空缺。但它本质上不是一段成熟、稳定、能经得起现实考验、能长久走下去的亲密关系。说白了它更像是你俩一起搭班子,演了一场长达半年的戏。你们俩都沉浸在角色和剧情里,一会儿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心动,一会儿又琢磨对方的心思,慢慢就产生了依赖。但戏总有结束的时候,你们终归要脱下戏服,回到自己的生活。
我还想再说一点,在整个故事里,有个非常诡异的点,就是为什么他不给照片?为什么不推进关系呢?
然后我试着站在他的视角去理解他的行为,这或许能帮你更全面地看这件事,不要只盯着自己。
他最开始说想和你见面,但你拒绝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提过,而且他不给你他的照片,原因可能有很多。他可能是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觉得他发了照片,你就不喜欢他了。也有可能是他非常享受现在这种带着神秘感和掌控感的状态,因为你已经把自己的照片给他了。这种信息不对等让他觉得舒服,觉得自己有主动权。还有一种可能,他跟你有一样的逃避心理。甚至,他就是不想负责,最开始他确实提过一次见面,你因为不够了解拒绝了他之后,他就没再提过。这可以解读为“尊重”,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可能也并不是真心想要见面。他也在享受这种零负担、零责任的关系。你们在这段关系里各取所需。更甚至,他在现实生活里不是单身,已经有对象或者家庭了。不管是上边说的哪种原因吧,他目前的行为至少说明他没打算或者能力将这段关系推向现实。
所以,这段“关系”能维持半年,是你们俩相互配合出来的结果。你这边呢,靠着永不见面,逃避现实的考验、逃避可能会分离的痛苦。他那边刚好顺着你的节奏,用“不发照片、不推进关系”的方式保持神秘,既不戳破你的逃避,也满足了自己不想落地的需求。你们俩就这么一起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个一戳就破的泡泡,谁都不敢主动去戳破,也不愿意戳破。
04
前路何在?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指责你,是为了让你明明白白知道这段关系到底是虚是实,别再稀里糊涂地纠结。我知道,“你勇敢点,直接去见个面不就完了!”这种话说起来容易,但对你来说,可能难于登天。所以,我不给你这种不顾你感受的粗暴建议。那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该怎么办?
一、进行一场自我对话
你可以挑个没人打扰的时间和地方,打开你的笔记本或者文档,诚实地、不加批判地回答下面的问题。这场对话的观众只有你自己,所以,请务必坦诚。
1,深度挖掘“逃避”的根源:你究竟在害怕什么?“逃避”不是一个性格标签,它是一个行为结果,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恐惧一:对“真实自我”不被接纳的恐惧。
你好好问问自己:“我是害怕现实中的他让我失望,还是反过来,怕真实的我自己让他失望?”
“我是不是在潜意识里觉得,只有维持在网上的这个我,这个可以精心编辑每一句话、可以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只展示美好一面的“我”,才是值得被喜欢的?可现实里的我,有小脾气、素面朝天、身上有各种小缺点,一旦这些被他看到了,也许他就不喜欢我了?”
这些担心往往和我们心里的自我价值感有关。如果我们的价值感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我们就会特别特别害怕,一旦暴露了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别人就会收回对我们的喜欢和认可。所以线上关系很容易成为一种瘾,因为它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完美人设”。
恐惧二:对“关系失控”与“未知”的恐惧。
你得好好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故意通过永远不见面,来100%地掌控这段关系的节奏和结局?”、“要是我这辈子都不见他,我能不能接受这种悬在半空的状态持续一辈子?”、“如果不能,那我心里真正想要的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
现实里,人和人的相处中,变数实在是太多了。但你们目前的状态,虽然焦虑,但它的发展轨迹是可预测的:每天都有人聊天,每天都能互道晚安。这是一种“确定的焦虑”。而一旦见了面,这段关系会怎么样,就是未知数了。这是一种“不确定的焦虑”。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可怕。
这其实是一种对安全感的过度寻求。你通过给自己设定一个悲壮的结局(永不相见),获得了一种诡异的掌控感和悲剧美感。这种感觉,比面对现实里可能出现的鸡毛蒜皮或者不受你控制的事儿,显得更“安全”也更“凄美”。
恐惧三:对“体验分离痛苦”本身的恐惧。
你要好好问问自己:“一想到要是和他分开,我最害怕的具体场景是什么样的?是大半夜抱着手机等消息,却再也等不到他的回复?还是一直习惯了有他的日子,突然没了他,就和丢了魂一样?又或者是觉得自己再也不被他需要了、在他心里自己不再是那个特别的人了?”
请你试着再把这个模糊的感觉具体化。比如:“我最害怕的就是,晚上十点,我拿起手机刷到一个视频,兴冲冲地拿起手机想分享,却再也找不到那个立刻能懂我的人了?”你得把恐惧变得具体了,才不会被这种笼统的恐惧压得喘不过气。
其实这事儿,大多和你以前没处理的“分离创伤”有关,比如小时候和爸妈或者很亲近的人的某次重要告别,那种痛苦一直没消化掉,所以你的大脑在拼尽全力,不让自己再吃一次那种苦,所以你才会拼命逃避可能再次分离的情况。
2,抛开爱与不爱,进行一次情感投资的“损益评估”。
暂时抛开“爱不爱”,我们用更理性的角度来看看你的这段关系。
你投入了什么?时间、精力、情感机会成本,因为一门心思扑在这段线上关系里,错过了发展其他关系的可能。
再反过来想想,你得到了什么?首先是陪伴感,哪怕只是线上聊聊天,也觉得有人陪着了没那么孤零零的了。然后是情绪价值,最后还有个精神寄托。
接下来就好好比对和反思一下:你得到的这份“收益”,在现实生活里能不能找到别的方式代替?而你的这些“投入”,有没有让你觉得疲惫、焦虑、停滞不前?你不妨试着想想,要是把花在这段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换成去学个画画、练个瑜伽,随便去学一个你感兴趣的新技能,或者多和朋友出去吃吃饭聊聊天,再或者好好陪陪爸妈,那半年后的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算这个账,不是让你立刻恨上这段关系,而是让你清醒地看到,为了维持它,你到底付出了多少看不见的代价。很多时候啊,我们之所以离不开一个人或者沉迷一件事,并不是因为有多快乐,只是单纯地习惯了而已。
3,你是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
你可以拿张纸画个圈,这个圈就代表你的情感世界。接下来,把这个圆圈分成几块扇形,每个扇形代表着你情感的一个支撑点:比如“家庭”、“现实中的朋友”、“兴趣爱好”、“工作/学业”、“还有线上那个他”。现在请你客观地评估,每一块扇形占据了多大的面积?是不是“线上那个他”这块扇形,已经大得快把其他所有支撑点的地方都挤没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不敢放手了。
这周,你就可以主动约一个现实中的朋友吃顿饭,好好聊聊天(不提及他的聊天)。然后报个你早就想学的课。每周专门留一个时间用来陪自己,看部喜欢的电影或者读一本一直没来得及读的书。
二、用一次小小的冒险,给关系做个体检
在你把心里的纠结捋清楚,再把之前耗在这段关系里的精力收回来一些之后,你不再是那个完全被动、被感觉淹没的小女孩了。现在你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害怕什么,更懂自己了,所以你可以试着对对外在世界多了解了解。你不用强迫自己马上就和他见面,先试着迈出一小步,就当给这段关系来一次体检。这些行动不是“作闹”或“逼宫”,而是为你自己收集决策所必需的信息。
1,和他提出一个具体的、但很小很小的请求:不仅仅是“要照片”。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我们都认识了半年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比如全名或者其他小要求)我就想真实地感觉到你是存在的”,说完之后你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很痛快就打听了,还主动和你聊更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要是他还像以前那样,找借口推脱或者说:“等见面就告诉你”,那就说明他满足于现状,不想推进。要是他直接拒绝你了,甚至还生气了: “你这么问让我很有压力。” / “你这是不信任我吗?”这基本就可以确定了,他就是故意让这段关系一直糊里糊涂的。他既然有意维持这个模糊,背后可能就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2,来一次试探性的给“关系定个性”的聊天。你可以这么和他说:“我们每天这么聊天,在我心里,你早就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网友了,我现在特别依赖你,所以,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去想,在你心里,我们这样日复一日的聊天,意味着什么呢?我特别想听听你的看法”。这里要注意一点啊,这里你只是在陈述你的感受和好奇,没有要求他必须成为你的上位或者催他马上表态,我们是为了收集点有用的信息,弄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得提前想好所有可能的情况,还得做好接受的准备:a——我也很喜欢你,我们这算是上下位/恋爱关系吧。b——你是我很重要的人,没有人比你懂我。c——我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和你聊得来,挺开心的。不管他是哪种答案,这些都是宝贵的真实信息。
如果他给的答案是a, 那么你们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候可以顺着这茬接着聊:“那既然我们两个人都互相喜欢或者有发展意向,我们接下来可以做点什么,让彼此感觉更真实、更踏实呢?” 把问题抛出来,两个人一块商量着解决。”要是他的答案是b或c,你肯定会难受,不过它可以像一盆冷水,瞬间把你浇醒。它明确地告诉你:你所以为的这些,在他那里只是聊得比较好而已。这个虽然让你难受但能让你清醒的答案,就算再痛,也好过永无止境的内耗和猜测。
3,试着引入一些现实的话题,看看他是不是愿意把线上的连接,稍微向现实世界倾斜一点。可以引导他做出现实的小小承诺(不是见面的那种),比如你可以说: “我下周有个很重要的……现在好紧张。等我那天结束了,你能不能空出点时间,陪我好好庆祝一下或者安慰一下我吗?”目的是观察他愿不愿意为了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儿,调整自己的时间,并提供情绪支持。
我们做这一切的目的,都不是让你马上和他确立什么关系,得到一个“上位”,而是为了获取信息帮你判断:你面对的的他,是一个值得你继续投入、有意向和你走进现实的“人”,还是一个只活在网络里的、永远都落不了地的一个影子。
三、最后的结果
要是最后的结果不太尽如人意,那你就得把投在他身上的情感赶紧收回来了。你离开的,不是一个真实的爱人,而是一个让你停滞不前的梦境。我太清楚对“分离”这两个字对你来说很难,那我来帮你执行这次“分离”。
1,和他做一次最后的确认:你可以给他写一段话,或者最后给他打个语音,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内容大概就这几部分:先谢谢他半年来的陪伴 → 然后实实在在说出你的困惑→ 接着明确指出他的回避 → 最后清晰地表达你的决定,
2,记住啊,千万别指责他埋怨他,就体面地说出你的感受和决定就行。比如说:“那天我和你说想多了解点真实的你,但你一直躲躲闪闪的,我心里挺难受的。我也慢慢明白过来,这可能不是一段健康的上下位/恋爱的关系该有的样子。我尊重你的选择,不想逼你做什么,但同时我也不能一直委屈自己。
3,接下来就执行“数字断舍离”: 暂时把他屏蔽了或者取消对他的特别关注,眼不见心不烦。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会有戒断反应,忍不住想给他发消息、看他的动态。你想哭就哭,允许自己难过一会儿,但也得不断提醒自己:“我离开的,不是一个真实的爱人,我正在为真实的爱腾出空间。”
那要是结果挺不错的,甚至出乎意料,你们俩这才算迎来一个真真正正的“开始”。这个新阶段,是建立在一些真实信息基础上的。不过这个开始,依然需要你克服巨大的惯性。那时候,你愿不愿意见面,又该怎么克服自己想逃避的心理,就成了你接下来要好好琢磨的新课题了。如果你们真的走到了这一步,你随时可以在瘾欢的每日讨论里继续匿名提问,我愿意再次为你解答~
05
你的故事,远未终结
你的这段经历呢,可不只是简单的“网恋见光死”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里,很多人都有的情感困境: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极致的连接,却在现实世界里活得越来越孤独。
你所经历的这半年,不是一段弯路,更算不上什么拿不出手的黑历史,它是圈内重要的一课。在这堂课里,你体验到了圈里的心动和依赖,也体会了不确定带来的焦虑,现在是时候学下一课了——怎么勇敢地触碰真实,哪怕真实带着刺。
不管你最后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和这段关系告别,还是硬着头皮勇敢地见面,你都得让这个决定,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对“真实”和“完整”的向往,而不是害怕失去虚幻的温暖,或者只是想躲在所谓的安全区里不敢出来。记得,你值得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关系。你值得一种不需要靠“永远不见面”来维持的安全感。
我们聊到这,我想你已经明白了,你现在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岔路口,选左还是选右就完了,而是一座你亲手搭建,并且已经住了半年的房子。这房子之外有真实世界,有风雨,亦有阳光。这房子之内,是用你幻想、依赖和逃避搭起来的,看着安全但永不天明的温柔乡。你的“房子”,它曾经保护过你,在你对现实害怕或者撑不下去了的时候,它给了你一个避风港,我们不应该憎恨它。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不能永远躲在房子里不出来。你需要的是真实旷野上的阳光、雨露和自由奔跑的空间,哪怕那里同时存在着风雨和未知的危险。
最新评论
矫情
写的真好
感动
最近遇到这样一个主,很绅士
是真实的故事吗?
写的真的好啊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第二种不就是我嘛? 我还以为dom要进行第一种。。 怪不得女生比较听我的话,潜移默化的进行了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