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圈社交交友

dom/sub里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在1973年8月23日,有两名歹徒行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一家信贷银行,并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在与警察僵持了130个小时后,两名歹徒最终投降。

在挟持期间,两名歹徒既威胁着人质的生命,又同时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这种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令4名人质抗拒政府营救他们的行动。

在事件发生了几个月后,4名曾经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对绑架他们的两名歹徒显露出怜悯的情感,表示歹徒不但没有伤害他们,还对他们多加照顾而心里感激,还对警方的调查采取敌对的态度。

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命名由来。

关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我们听得最多是绑架年轻女孩的新闻,在很多类似的绑架案中,其中一些年轻女孩在被找到之后并不愿意去责怪绑架者。相反地,她们却感觉到自己和绑架者们之间有某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其中一件较为人知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事件,有当年年仅 10 岁的奥地利少女在上学途中被绑架,关在一个车库地下室长达 8 年。在被解救后,这个被绑架犯每周毒打200 余次的女孩在得知对方为了逃脱逮捕而自殺后,难过得悲伤恸哭。
图片
由于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女性较多,特别是被性侵犯者、战俘,甚至是性虐待受害者等,所以有很多人都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跟dom/sub子,或被虐人群扯上了关系。那究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跟受虐有没有关系的呢?

我们先从心理学方面去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人类在远古的狩猎时代,为了解决面临问题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在远古的狩猎时代,女性被邻近部落抢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俘虏者作出反抗,孩子跟自己可能被杀,而为了适应此情况,女性便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人择』心理思想。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人类发展出适应环境的一项心理特征。
图片
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因为当受害者相信了加害者的想法时,他们便会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胁。

自我防卫机制是当受害人在心理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对於怪罪於施虐者的想法产生了犹豫,而性别因素(女性较为软弱)则更进一步地恶化了这样的心理过程。

当受害人置身险地,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危险,对囚禁她们的人表示友善可能会大大减小自己被伤害的机率,在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受害人对施虐者友好,施虐者也表现出善意,为此受害人继续取悦虐待她们的人。』时间一长,这些受害女性逐渐对施暴者产生了好感,甚至相信他是爱自己的,自己也同样爱着他。

而无论是出于适应环境的一项心理特征好,还是自我防卫机制也好,总括要出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一般要有下列几项特征。

1.绑匪为了某种原因而绑架人质,并得到人质认同。
2.受害者感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在挟持过程中,受害者体会到绑匪对其施恩的行为。
3.除了绑匪的看法之外,人质被其他观点隔离(即得不到外界讯息)。
4.相信自己不能逃脱,接受现状。

所以dom/sub子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我们当中是没有受害者,方都是自愿的,且圈子大部分人的倾向产生大多追溯到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这种心理是长久的不是短暂。我们不会是因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而产生了属性和喜好。
图片
但我最怕的是在圈子中的大家会也不自觉的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我指的不是我们被人绑架,而是在关系中不管对方的行为有多么差劲,只要对方给予一丝温柔便当作是被爱,而忘了自身被伤害的处境,而不断给对方机会伤害自己,到最后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我的一位女读者,她久不久都会来找我聊天,每次都是哭訢被她不理会其感受所做的过份行为,而每次没过几天又听到她来为他说好话,她总是说:『其实他没这么差,他在其他方面还是对我很好。』『他爱我才会跟我玩这些,我也有保护我』仿佛说着这些理由,就可以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凄惨似的。

在一段持续恶性循环的圈子关系中,对方的一些行为有时也是来自于自己的纵容,正是你无止尽的宽恕给了他一次又一次伤害你的机会。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在关系里和游戏中已经失衡,请你勇敢走出去,因为只有当你认知到自己正在受伤害,才能中止斯德哥尔摩症在你身上发作,离开以爱之名束缚你的人。

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侵权即删,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点击 ➡️ 加入告解室 ⬅️
联系客服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告解室 » dom/sub里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