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算是对某一类群体的观察与感悟,主题围绕某个亚文化小圈中的现象展开。其实我也是在为自己发声,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我目睹了这个圈子里的鄙视链,感受到他们是如何被排斥、被误解的。希望这些文字,能带来一点点理解,一点点光亮。
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我们暂且称之为「某群体」,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过去的几年里,我遇到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也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开辟一个专栏,试着去探讨这一类群体处于弱势境地的根源,以及他们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自处。
在真正建立起稳定长期的关系之前,很多人或许曾对这个圈子怀有过于理想的想象,以为「满足需求」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越来越多人徘徊在圈外大门,犹豫要不要转身离开。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这条路并不好走。屡次的失败耗尽了他们的勇气,于是只能借着diy式的圈子体验、资源收集或小说文本来发泄欲望,最终却更加迷失了自我。
在这样的环境下,仿佛每个人都自身难保,而「倒霉」的事情却总是一桩接着一桩。低龄化,情感化,sp化等现象逐渐成为风潮。今天我想从这一群体本身的类型出发,谈谈大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听我慢慢道来(内容偏理论或主观,仅供参考)
第一类人,是非常主动的一派,他们可能会借助某些额外手段来达成目标,比如金钱交易,或某些不对等的契约关系。于他们而言,满足需求是第一位,其余皆可退让。但这种现象在小圈文化中真的合理吗?如果我们把主角换成其他群体,很多人可能会坚决反对这类行为,认为每个人都该享有尊严和资源——你看,态度的差异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第二类人,则占了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他们清楚自己活在一个「颠倒」的平衡世界里,也许还在努力寻找机会。但与他们的交流中,你能清晰感受到一种深植于心的自卑。群聊里、论坛上他们承认自己处于弱势,却依然喃喃地说「再试一次」。他们无法接受现实,他们的声音太微弱,微弱到连自己都不愿意听清。他们试图隐藏自己,甚至想彻底埋葬那个真实的自我。可以想象,无论外表或行为怎么变化,那种自卑早已刻入骨髓,成为关系中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
那么,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弱势群体」?
从性别视角看,封建时代乃至不久以前,「男尊女卑」仍是一种主流叙事,父权体系的影子始终笼罩。而如今随着女性地位不断提升,性别话语也在多元发展。我们开始听到更多关于同性恋、娘性文化的声音——从某种角度看,这其实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类人不再符合传统男性的定义,反而更接近女性气质:感性、细腻、重情感。这本身不是坏事,也可能源于家庭、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但这样的定位,却让他们很难坦然接受自己。潜意识里那个曾经处于「高位」的性别身份,如今却沦为「下位」,仿佛某种特权正在消失。再加上小圈中不断传来「限女」排斥,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最终他们只剩下两种结局:要么放弃本我,彻底改变身份;要么坚持真实,却背负自卑瑀瑀独行。
其实仔细想想,问题的根源并不全是外界。更多是他们内心早已认同了那些指责的声音,对自己不再期待。厌恶、愧疚、不安……这些情绪不断啃噬着自我。他们才活了十几年,可那种情绪的源头却可追溯至人类意识到「身份」的那一刻。他们无力对抗,也似乎注定沦陷。
那有没有一种积极的状态?
当然是有的。
我们所见的这个小圈弱势群体中,也有个别游刃有余的例外。他们与这个环境相处融洽,甚至如鱼得水。是什么让他们与大多数人不同?是年龄?性格?阅历?没人能说的清楚。也许性格的差异真是关键——一个开朗的人更容易在群里交流、建立好感、主动出击,逐步展开对话、了解对方,甚至运气好一点就能遇到合适的人。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排斥这个群体,那只是少数声音。也有人专门青睐他们。所以机会是存在的,只不过匹配概率确实偏低。但如果真想在这个圈子里继续走下去,他们仍需从多方面改变自己。先天条件或许有优有劣,但后天的努力与缘分同样重要。
尽管「自卑」「被排斥」的标签一时难以撕掉,我还是想对这个群体说:
我们可以有自卑,但更要看见自己真实的优点与缺点,不必与人比较。
既然清楚自己的属性,就试着接受他。接受,才是真正的开始。
别总想着「我低人一等」,总有一天会有人真正理解和认同你——这也是你为什么还留在这个圈子的理由,不是吗?
卸下伪装,直面自己。戴面具毫无意义,只会让脚步更沉重。
不要反复强调「我毫无优势」——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又该如何满足需求呢?
所以,请认真想一想:你接下来的选择或许真能彻底改变被动局面。
最新评论
矫情
写的真好
感动
最近遇到这样一个主,很绅士
是真实的故事吗?
写的真的好啊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第二种不就是我嘛? 我还以为dom要进行第一种。。 怪不得女生比较听我的话,潜移默化的进行了dom